AICoin动态

德媒:欧洲为环保付尽了代价中国却在闷声发大

帮助中心 2025-11-24 19:47

  这事得从2019年底欧盟那份《欧洲绿色协议》讲起。那时候布鲁塞尔一拍桌子,说要到2050年整个大陆碳中和,德国作为老大哥,自然得带头冲。结果呢?这几年下来,德国电价一路往上窜,2024年家庭平均每度电40多欧分,工业电价更狠,很多工厂直接扛不住减产或者外迁。

  去工业化这词不是吓唬人,巴斯夫、蒂森克虏伯这些巨头都公开说过,能源成本太高,再不调整下去真要搬家了。食品价格也跟着遭殃,部分品类四年涨了三四成,老百姓买肉买奶都得掂量掂量。

  汽车业更惨,2035年欧盟要禁售新燃油车,大众、保时捷这些传统巨头销量下滑厉害,新车总销量掉到280万辆左右,电动车份额上去了,但补贴一停需求又蔫了。工厂裁员通知贴得到处都是,工人再就业培训班一期接一期。

  反观中国,从来没喊过要当“气候领袖”,但实际干的事一件没落下。可再生能源投资年年世界第一,光伏、风电、电池这些关键东西,中国企业硬是把成本砸下来了。现在全球光伏组件九成多是中国产,动力电池装车量中国企业占了全球六七成。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是靠真金白银砸研发、扩产能、建供应链砸出来的。

  欧洲自己定那么严的减排指标,结果把市场让给了中国产品——刚甩掉俄罗斯天然气,又扎进中国电池和组件的怀抱。德国媒体自己都承认,欧盟的政策客观上帮中国绿色产业做了嫁衣。说白了,欧洲在道德高地上站得辛苦,中国在产业链低地上干得踏实,谁赚了实惠一目了然。

  德国有些报纸直接把话挑明:我们关煤厂、拆烟囱、砸钱补贴电动车,到头来便宜了谁?2024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已经62.7%,听起来漂亮,可冬天风电发电一拉胯,还得烧煤烧气顶着,电价照样贵得离谱。企业老板算账算到头疼,居民过冬不敢多开暖气。

  欧盟还一个劲加码,碳边境调节机制、电池法规一堆堆,表面上是逼大家绿色,实际上把自己产业链卡得死死的。中国企业呢?没那么多条条框框,产能利用率高得吓人,规模一上来成本就下来,产品又好又便宜往全球卖。结果欧洲港口卸的中国光伏板和中国电池堆成山,安装队忙得脚不沾地,钱却进了中国工厂的口袋。

  更逗的是,欧盟自己主席都说过,欧洲的气候政策无意中助推了中国绿色技术崛起。这话听着多别扭?欧洲花大价钱去碳,中国靠技术迭代和市场规模就把全球份额捏在手里头。德国记者写文章酸溜溜地说,我们刚摆脱一个依赖,又掉进另一个依赖。

  事实摆在那,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236吉瓦出口,电池出口也猛增,欧洲是最大买家。钱花出去了,技术主导权没了,工业竞争力还下滑,这账怎么算都不划算。德国媒体喊“不公平”,其实心里门清:规则是自己定的,市场是开放的,中国只是比谁都更会干活而已。

  2025年秋天那场安世半导体的事,把所有矛盾一下子点炸了。9月底荷兰政府突然接管这家中资背景的企业,10月4号中国商务部果断出口管制,德国车企顿时傻眼——博世、大陆、ZF这些供应商库存见底,大众、宝马生产线差点停摆。

  损失算下来好几十亿欧元,股价哗哗往下掉。高管们急得满世界飞,最后11月初中方部分恢复豁免,生产线才又转起来。可德国媒体自己都问:这回躲过去了,下回呢?供应链卡脖子这滋味太难受了。明明欧洲想当环保模范生,结果关键时刻还得看别人脸色。

  这事过去没几天,德国舆论就开始反思:理想很丰满,现实太骨感。绿色转型不能光靠道德绑架,得算经济账、安全账。继续这么玩下去,去工业化只会更快,工作岗位跑得更多,钱包越来越瘪。

  中国哪边呢?照样埋头干自己的,光伏、电池、芯片该出口还出口,技术该赚钱还赚钱。德国人现在终于明白,光喊口号没用,得有真本事。中国这些年闷头发展绿色技术,既完成了自己的减排承诺,又把产业链做成全球最硬的,谁也绕不开。这不是占便宜,这是实力说话。

  说到底,德国媒体喊“不公平”,其实喊的是自己定规则时没算清这笔账。中国从没说过要跟谁比着当模范生,只是踏踏实实把可再生能源做大做强,顺便把全球绿色转型的红利拿了一大把。

  欧洲现在醒悟了,想“去风险”、建本土产能,可钱从哪儿来、技术差哪儿、技术工人哪儿找?短期内难。未来怎么办?只能一边继续买中国货,一边慢慢补课。说白了,这场绿色马拉松,谁腿粗谁跑得远,大家心里都有数。

上一篇:嘉应制药被交易所公开谴责

下一篇:具身智能狂热之下 智源研究院如何入局生态搭建

猜你喜欢